美國參議院在夏季休會前通過了另一項3.5 萬億美元的預算計劃,包括的一項提案是“禁止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項目,使用來自中國的材料”。該提案將禁止任何使用中國產材料及技術的可再生能源,獲得聯邦資金和補貼。
這一提案將可能會影響到廣大的、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廠商。值得慶幸的是,一些已經深入布局全球多個地區、擁有智能化、工藝先進生產基地的新能源公司,相對來說會避免上述風險的發生,通過不同區域的產品運輸實現向全球市場供給光伏組件的目的。
晶科越南項目投資進行時
據了解,一線光伏制造商晶科能源(JKS.NYSE)正在加碼于世界新生產基地的擴建。目前該公司擁有10個先進的組件及相關制造產品基地,海外如馬來西亞等生產線已日趨成熟。早在去年業已傳出,它將在越南北部廣寧縣建設GW級的生產廠區,且輪廓已清晰。
截至2020年12月底,累計發貨70GW、30+個服務中心、出貨至160+個國家的晶科能源,需要更多產線、更廣泛的國際前瞻性視野,來支持今年及未來更多時日的業務,從而全速助力世界,實現清潔能源、碳減排的宏闊目標。在越南當地項目的建設計劃,由此應運而生。早在今年3月31日,越南當地媒體報道,確認晶科能源投資5億美元,在越南北部廣寧省建造GW級規模硅片和電池工廠。
越南項目之前,2015年起,晶科能源已開始在馬來西亞檳城工廠運作500MW和450MW的電池及組件業務。隨后數年,馬來西亞當地消息也稱其會繼續擴建產能,年產1.8GW光伏組件和1.8GW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也已經備案。這些產能也是繼公司相繼在國內的浙江海寧、江西上饒、浙江玉環、四川樂山、安徽滁州等地的基建投資項目之后的動作。
晶科副總裁錢晶表示,在馬來西亞建廠后,晶科能源也嘗試考察越南、泰國、印度等地的營商環境,選擇越南投資擴產的計劃是籌備已久的。
無論是產品效率還是產量、性能和可靠性方面,晶科能源無疑都是光伏產業的龍頭,因此各個區域的前瞻性生產布局,不僅貫徹了該公司”從全球銷售,到全球制造再到全球投資“的三步走長期戰略,更是為保證全球數以千計及更大范圍內的客戶,獲得最大程度、最快速度和最佳品質貨源的高質量服務而來。
全球化布局分散風險
今年第一季度,晶科能源的總出貨量為5354MW,其中組件4562MW,電池和硅片為792MW;總收入為79.4億元。預計二季度,該公司的總出貨量將在5.1 GW~5.3 GW(組件出貨量將在4GW~ 4.2GW),總收入將在12億美元至12.5億美元。
截至2021年3月31日,晶科能源單晶硅片、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組件的年產能分別為22GW、11.5GW(N型電池為940MW)和31GW。到2021年底,晶科能源的內部單晶年產能硅片,高效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分別達到30GW、24GW和32GW(此前計劃為33GW、27GW、37GW)??梢姽镜墓杵㈦姵禺a能等都將躍升一個臺階。
更高效、更具可操作性的戰略業務布局,會促使企業增加出貨量,并獲得強勁的營收及盈利能力。這樣看來,匹配更具國際化視野的生產線是必不可少的。
晶科能源董事會主席兼CEO李仙德也表示,公司在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謹慎、有步驟地加強供應鏈管理。
一方面,晶科能源在基于總量巨大、且相對完善的中國上下游供應鏈中,獲得了更大的產能和規模效應。另一方面,公司也要選擇合適的海外生產基地,通過對當地市場形態、進出口便利條件、成本情況、營商環境和政治風險、產業配套、人力資源情況等評估后,作出適當的投資性選擇。讓晶科能源在國內、國外兩個大的區域范圍之內更為“游刃有余”。
談及海外建廠,作為頭部的制造公司,要盡可能擴大和分散產能、靠攏終端市場。從長期來看,將產能分化至馬來、越南等東南亞地區,對光伏企業來說都是必然趨勢。對于晶科這樣抗風險能力較強,全球化經驗更豐富的頭部企業,商業上的動力也更充足。
海外建廠是戰略變動,也或許是戰略機會。當然,相比之下,海外的生產基地和供給能力與晶科現有的、更趨成熟型國內業務體系,還有一定差距。但是兩者結合,將會大大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和業務表現水平,并且也顯示出該公司在跨文化、跨地域管理上的能力。
由于晶科早在2015年就已經出海建設生產基地,而且10多年來的業務形態上也屬于“跨境貿易”,對當地風土人情和物流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已不言而喻。因而其在東南亞等地的建廠,可積極應對全球光伏需求的不斷增加,提供最佳產品和解決方案。同時,東南亞地區的更低勞動力成本,也是吸引更多光伏公司前往投資的主要因素之一。近兩年,晶科能源所處于的長三角地區,用工成本上漲速度極快,與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人口紅利爆發期相比,后者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更為明顯。
李仙德此前也預計,今年前幾個月,多晶硅供應的不平衡加之下游需求的旺盛,讓組件價格有所推高,當然這只是暫時影響。預計下半年會逐步恢復需求,多晶硅或企穩。晶科能源也預計,2021年和2022年,全球組件出貨量會分別達到160GW和220GW。在如此巨大的市場擴張力量和碳減排目標的指引下,充分運用中國和境外的各個產能(以及新建產能),帶動上下游市場的聯動,適時提升產能并多區域投資布局,企業和行業更易實現雙軌發展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