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玉卓掌舵中國石化集團18個月后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現年59歲的張玉卓已于今年7月起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。8月2日,中國科協官網披露了這一職務變動信息。同日,教育部官網“教育部領導”欄目顯示,此前擔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、常務副主席、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懷進鵬已于近日履新教育部黨組書記。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介紹,張玉卓長期從事能源領域的研究與產業化工作,在新型煤化工等領域取得多項創新成果。主持建成全球首套年產108萬噸油品的煤直接液化裝置并實現安全穩定長周期運行,使我國成為唯一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技術的國家;應用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技術,主持率先建成60萬噸/年煤基烯烴工程并實現商業化運行,奠定了我國煤基烯烴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。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1項、省部級獎項5項,發表論文30余篇,出版專著3部,獲2012年第十四屆中國專利金獎。
據中國科協官網介紹,1958年9月,經黨中央批準,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合并,正式成立全國科技工作者的統一組織—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。至今,中國科協先后召開九次全國代表大會,李四光、周培源、錢學森、朱光亞曾分別擔任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,周光召為第五、六屆全國委員會主席,韓啟德為第七、八屆全國委員會主席,2016年6月,萬鋼當選為第九屆全國委員會主席。1991年1月,全國政協七屆十二次常委會議決定,恢復中國科協為全國政協組成單位。
公開簡歷顯示,張玉卓出生于1962年1月,山東壽光人,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,是中共十五大、十九大代表,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。張玉卓早期的職業生涯與煤炭產業緊密相聯,擁有三十余年煤炭職業生涯及在全球最大煤炭供應商神華集團(2017年與國電集團重組為國家能源集團)長達十五年工作經歷。
進入神華集團工作之前,張玉卓活躍在國內外學術界,是煤炭領域倍受關注的青年學者;在礦山一線,煤礦工人親切地稱其為“礦工博士”。他曾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采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;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;美國南伊利諾依大學采礦與環境工程系從事研究工作;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采研究所副所長;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助理、副院長、院長兼黨委副書記。出任煤科院院長時,張玉卓年僅37歲。
在神華集團擔任高管期間,精通外語的張玉卓積極推動神華與國際能源大企業的合作;在中國煤制油實踐中,張玉卓亦扮演了重要角色,在其領導下,神華煤制油實施了大量示范性項目,為中國能源問題和煤企轉型探索出另一條應對之道。
早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擔任副院長、院長期間,張玉卓便把煤液化制油的產業化作為國家戰略項目,組織專業人員提出中國煤炭直接液化技術的雛形。2002年進入神華集團后,張玉卓全面負責神華的煤制油戰略。最具標志性意義的是,2016年12月,總投資達550億元、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/年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正式投產。
2014年5月起,張玉卓出任神華集團董事長、黨組書記,直至2017年3月赴任天津市委常委、濱海新區區委書記。彼時,神華集團已不是一家純粹的煤炭企業,而是轉型成為以煤為基礎,集電力、鐵路、港口、航運、煤制油與煤化工為一體,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特大型能源企業。
2020年1月,張玉卓重回能源行業、空降中國石化集團,成為首位非石油系統出身的石油央企董事長。中國石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供應商、第二大油氣生產商,是世界第一大煉油公司、第三大化工公司,加油站總數位居世界第二,在2019年《財富》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位。
對于全球石油石化行業而言,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是史上最具挑戰的年份。新冠疫情爆發初期,中國石化迅速轉產增產抗疫醫衛原料,用12天建成一條口罩核心原料熔噴布生產線,用76天從無到有,建成全球最大熔噴布生產商,大大緩解國內口罩價高量緊局面。同時,張玉卓帶領下的中國石化提出新的轉型愿景目標: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。彼時,張玉卓對此的解釋是,“世界領先”不僅是世界一流,而且要做到一流的前幾名。“潔凈”是能源化工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,是開拓石油石化光明前景的戰略方向。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,必須順應時代潮流,主動投身變革,站到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和制勝點上。
在2020年國際油價歷史性暴跌、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的背景下,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中國石化,600028.SH;00386.HK)去年的盈利水平領跑全球主要一體化石油石化企業,并提出“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”的目標。截至今年6月,中國石化集團的氫能、充換電業務加快推進,加快建設“油氣氫電服”綜合加能站,光伏、地熱、風能等新能源穩步發展。建成16座加氫站、240座充電站、3座換電站,首座碳中和加油站、光伏建筑一體化加油站分別在江蘇和廣西投營,非油業務實現利潤增長13%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