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光瀲艷,岸草際天。在安徽省滁州市明湖濕地公園,曾經的一塊城市河湖“洼地”,如今變身濱水景觀帶、城市會客廳。
近日,“高質量發展調研行”采訪團來到安徽滁州,探訪明湖生態之變。
位于滁州城區南部的明湖是全國首批7個幸福河湖試點項目之一,原是當地勝天河末端的低洼地,十年九澇,周邊還有破舊的農舍、臟亂的養豬場和不成片的菜地。發展沒“奔頭”,環境沒“看頭”。2015年9月,滁州決定采取退堤成湖,科學規劃建設湖區、臨湖區和濱湖區,建成可綜合利用的廣義明湖公園。

明湖濕地公園成為鳥類棲息地。 滁州市委宣傳部供圖
一方活水方能成就一方好生態。明湖幸福河湖建設過程中,堅持把生態廊道建設作為打通明湖水系、保證明湖生態水位的重要環節。
明湖濕地公園還建設了生態保育區。在勝天河左支入湖口,設置800平方米的保護區,培育蘆葦潮灘沼澤生態系統植物群落,低密度引入濕地林,建立適宜多種蛙類生存繁衍的自然濕地空間。選取明湖的東南角,營造數個具有一定面積并適宜鳥類活動與棲息的湖中小島,為遷徙季過境的候鳥提供停歇地。

坐落于明湖濕地公園畔的奧體中心?!〕菔形麄鞑抗﹫D
此外,明湖濕地公園建設還立足滁州本土文化,以“明”文化為主線,建設了明文化廣場;以明朝皇家園林、鄭和寶船等為串,以承天門形成南北軸線,重現明代儀仗及仿明古建筑等歷史文化。
如今的明湖,流域面積69平方公里,水質始終保持Ⅲ類,水生態、水環境不斷改善,濕地及綠化面積約5平方公里。
滁州遵循以文生城、以水定城、生態護城的理念,再造“明湖”,促城市山水之美、人文之美,推進幸福城市再生,為全國范圍內幸福河湖建設探索路徑,提供滁州經驗。


